logo

专业外墙保温板厂家

当前位置: HOME > 业内新闻 > 贵州:加快发展垃圾发电 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50万千瓦(附重点任务)

专业外墙保温板厂家

贵州:加快发展垃圾发电 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50万千瓦(附重点任务)

内容提要:4.积极发展关联潜力型服务产业。鼓励企业瞄准市场需求,依托现有基础,拓展发展领域,充分借力磷肥行业优势,积极推

方案提出,鼓励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及生物天然气,提高生物质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垃圾发电,大力引进先进项目和技术,提升垃圾焚烧发电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发展水平。有序发展生物质发电,加快构建生产运行稳、保障能力强、综合效益优的电力供给体系。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50万千瓦。

促进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扩大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大宗固废在新型建材生产中的综合利用量。加快推进电解锰渣、赤泥等难利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推广石粉、建筑废弃物(建筑垃圾)再利用技术。支持利用农作物秸秆、竹纤维、木屑等农(林)剩余物开发生物质纤维增强的木塑、秸秆保温板、轻质隔墙板、人造板等生物质建材。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加快推进磷石膏建材在贵州省建设工程中推广应用。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大千亿级

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的通知

黔府发〔2018〕33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8年12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贵州省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抢抓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的关键“窗口期”,深入推进“双千工程”,大力实施“十百千万计划”,集中力量推动千亿级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初步形成贵州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将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优质烟酒、新型建材、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基础材料、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十大产业,打造成为引领发展、拉动增长、融合创新的支撑性、示范性、带动性核心产业,重点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46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三、发展方向

围绕“赶”与“转”核心任务,持续实施“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工程,促进全省工业集约、高端、绿色、智能、特色发展。

(一)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服务配套。进一步优化黔中经济区、黔北经济协作区、毕水兴经济带、“三州”等民族地区“四位一体”产业布局,在黔中经济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化工、基础材料、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等产业;在黔北经济协作区重点发展优质烟酒、基础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化工、大数据电子信息等产业;在毕水兴经济带重点发展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基础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等产业;在“三州”等民族地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现代化工、生态特色食品、健康医药、清洁高效电力等产业。以行业龙头企业为骨干,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分类、分层、分级培育一批标志性企业,重点打造一批大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共生的企业集群。加快服务方式转型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三)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强化绿色准入,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门槛,坚决杜绝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不安全的落后企业、产能和项目进入。促进绿色制造,大力构建和完善绿色生产供应链,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加快大宗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注重绿色产出,鼓励企业应用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严格退出机制,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稳妥有序化解过剩产能。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创建工作,重点打造一批试点示范园区。

四、重点任务

进一步厚植发展优势,明确重点、高端定位、精准发力,加快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向创新链高端转型、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基础能源产业。

围绕构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推动煤炭、煤层气(煤矿瓦斯)、页岩气、生物质能源、浅层地热能等基础能源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加快煤炭转型升级,推进先进产能培育释放,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机械化改造提升,推动煤层气(煤矿瓦斯)、页岩气、生物质能源、浅层地热能等开发利用,大力夯实基础能源生产供应能力。到2020年,基础能源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其中煤炭产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到2022年,基础能源产业产值达到2200亿元,其中煤炭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

1.加快先进产能培育释放。严守规模、技术、安全、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准入门槛,推动煤矿改造提升和大中型煤矿建设,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安全水平高、有带动性的矿井。2020年前,力争实施改造提升和建设大中型煤矿117处,涉及产能6400万吨/年。引导生产矿井开展抽采掘接续,提升矿井生产时间和产能利用率。在有条件的煤矿积极推进露天开采试点,加快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妥善解决煤矿涉法涉诉与生态保护红线及各类重点保护区重叠的问题。

3.加快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按照“先抽后建、先抽后掘、先抽后采”原则,加快推进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示范县(区)、开发基地及示范项目建设,大力开展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开采利用。积极开展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原煤洗选率和洗选水平,逐步实现“分质分级、能化结合、集成联产”的新型煤炭利用方式。

4.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去产能工作由总量去产能向系统性去产能、结构性优产能转变,坚决清理“僵尸企业”,重点加快长期停产停建且不具备恢复生产建设条件煤矿的退出步伐,对产能30万吨/年以下煤矿进行有序引导,依法依规关闭一批、产能置换退出一批、改造升级淘汰一批。

5.加快页岩气开发利用。以“黔北区、黔西北区、黔西南区”为重点,优选一批页岩气有利区和富集区,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商业化利用。

6.推广浅层地热能的应用。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方针,在安全稳定、环境友好基础上,因地制宜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

(二)清洁高效电力产业。

以夯实巩固发电能力为基础,以优化提升电力供给结构为导向,深入推进清洁高效电力产业发展,促进煤电清洁高效发展,优化水电发展,有序发展风力、光伏、生物质发电,加快构建生产运行稳、保障能力强、综合效益优的电力供给体系。到2020年,清洁高效电力产业产值达到1650亿元。到2022年,清洁高效电力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全省电力装机达到7000万千瓦以上,其中火电3420万千瓦、水电2280万千瓦、风电900万千瓦、光伏发电35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50万千瓦。

1.高效发展火电。加快推进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依法依规淘汰关停经改造后仍不达标的30万千瓦以下燃煤机组,确保2020年前全面完成非W火焰锅炉和非循环流化床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优先建设大容量、高参数、低排放的大型燃煤机组项目,积极稳妥推进低热值发电、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加快现役机组改造升级,综合采取技改支持等政策措施,加快提升煤电产业清洁高效发展水平。

2.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发电。健康有序发展风电,处理好风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风能资源普查及评价,积极推广低风速风机和智能风机项目,培育一批百万千瓦级风电企业。有序推进太阳能发电多元化发展,支持利用工业园区、城市综合体、大型楼宇建筑等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充分利用乌江、红水河流域水能资源优势,积极建设抽水蓄能电站,不断提升水能利用率。鼓励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及生物天然气,提高生物质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垃圾发电,大力引进先进项目和技术,提升垃圾焚烧发电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发展水平。

(三)优质烟酒产业。

按照生态引领、品牌带动、集约规范、特色发展的思路,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重点、以市场为核心、以品牌为支撑,促进产区品牌认知和企业品牌共振,推动贵州优质烟酒在消费者诉求与接纳层面实现突破。到2020年,白酒产量达到50万千升,烟酒产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其中白酒产值达到1200亿元;卷烟产值达到400亿元。到2022年,白酒产量达到80万千升,烟酒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其中白酒产值达到1600亿元;卷烟产值稳定在400亿元。

2.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产品层次。重点围绕“三品一标”,深度研究基地生态条件,确保高粱、烟叶在产品风格、香气组合中的特色化、生态化功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和支持企业紧跟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既做“名品”,也做“民品”,集中优势资源,精细化、分梯度打造精品。推动实现初级向精深、中间向终端、一般向品牌转变,不断提高产品供给服务水平。

3.以品牌为核心创新营销方式。充分发挥“好生态酿好酒、造好烟”的资源优势,深挖和丰富贵州烟酒品牌文化内涵,不断提升产区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竞争力。

(四)新型建材产业。

以节能环保低碳为导向,加快建材行业升级改造步伐,全面提升建材工业质量和效益。到2020年,新型建材产业产值达到2050亿元。到2022年,新型建材产业产值达到2250亿元。

2.大力发展新型产品。围绕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需求,大力发展轻质内墙隔板、硅酸钙板、保温装饰一体化等装配式墙板、墙体,工厂化生产叠合楼板、楼梯、内外墙板等部品部件和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大力发展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预制工程构件,积极发展节能门窗、节能安全玻璃制品、型材和建筑装饰材料等,推动竹、木等特色产品发展壮大。

3.推动石材产业发展。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建设镇宁、思南、石阡、江口、安龙、锦屏、罗甸等石材产业园区。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整合发展资源,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强化“贵州大理石”品牌培育,巩固提升“贵州米黄”“贵州木纹石”等优质大理石品牌影响力。

4.鼓励发展建材新兴产业。强化研发创新和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开发和引进以服务于国家重要领域的粘接材料(基体)、水泥基复合特种材料、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以晶体材料、信息显示基板玻璃等特种新型玻璃、特种新型高性能玻纤及制品、玄武岩纤维产品等为代表的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以硅材料、高性能陶瓷基板、石墨负极、高性能摩擦、密封、保温、防火材料为代表的非金属矿物及制品等。

5.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与关联产业的协同合作,进一步扩大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等大宗固废在新型建材生产中的综合利用量。加快推进电解锰渣、赤泥等难利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推广石粉、建筑废弃物(建筑垃圾)再利用技术。支持利用农作物秸秆、竹纤维、木屑等农(林)剩余物开发生物质纤维增强的木塑、秸秆保温板、轻质隔墙板、人造板等生物质建材。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加快推进磷石膏建材在我省建设工程中推广应用。

7.加强产业自主创新。加快新型建材研发,通过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提升创新能力,支持磷镁新型胶凝材料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研究。结合磷镁材料快速凝固、快速硬化、早期强度高等特点,进一步开发磷镁新材料的应用途径和领域,推动磷产业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方向转型升级。

(五)现代化工产业。

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磷化工、现代煤化工、橡胶制品、钡盐等现代化工产业,加快提升产学研深度融合水平和技术竞争力,着力推进全行业清洁生产和关联行业的耦合联产,努力建设全国主要的磷化工产业基地、重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和新兴的精细化工基地。到2020年,现代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到2022年,现代化工产业产值达到2200亿元。

1.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改造提升现有磷复肥产业,积极发展烟草、茶叶等专用复合肥以及智能型、功能性缓控释生态复合肥等新品种;大力发展精细磷酸盐,加快升级黄磷生产技术,积极发展食品级、饲料级磷酸盐,做强、做优各类磷系阻燃剂,加快开发应用于高新技术领域的高纯电子级磷化工系列产品;推动煤化工产品高端化,大力发展烯烃/芳烃产品、煤制清洁燃料,优化发展焦化产品。加大对特种轮胎、轻轨轮胎等代表国内领先水平产品的自主研发,大力发展全钢矿山机械轮胎、工程用高性能农业子午胎、低断面特种工业轮胎等橡胶产品。支持氟钡资源研发及深加工,大力发展含氟聚合物、高性能氟化盐、含氟精细化学品、白炭黑、硅系及含碘化学品、含碘药物、稀土材料等产品。

2.加快企业绿色改造步伐。全面落实磷石膏“以渣定产”,倒逼磷化工企业绿色转型。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和推广不产生或少产生磷石膏的新技术、新工艺。鼓励和支持企业对传统磷化工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绿色化改造升级,从源头上减少磷石膏产生。以“吃干榨尽”为目标,加大湿法磷酸工艺技术改造,积极推广先进工艺,充分挖掘和利用共生、伴生的氟、碘、硅等资源,做到“共生共荣”,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攻关,解决制约磷石膏制成品市场推广应用技术障碍,支持新型井下磷石膏充填技术推广运用,努力实现新增磷石膏“零堆存”,逐步消纳存量磷石膏。进一步加强磷渣、黄磷尾气、焦炉煤气等化工废气、废渣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3.创新发展模式。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持重点企业在外建基地、拓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重点企业加快主业延伸,建立产品多样化和定制化生产模式,有针对性地增品种、提品质、塑品牌,不断巩固和拓展市场份额。

4.积极发展关联潜力型服务产业。鼓励企业瞄准市场需求,依托现有基础,拓展发展领域,充分借力磷肥行业优势,积极推动主导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化肥—种养殖—农化服务—加工—营销”全产业链的服务体系,推进企业实现由传统单一制造商向综合性生产服务商的转变。

(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围绕国防军工产业人才、技术等优势,聚焦“航空、航天、汽车”三大产业,重点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级教练机、无人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应急救援装备、地空导弹等,初步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到2020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到2022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

1.加快发展航空产业。围绕现有主机和国家大型客机、大型运输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等重大专项,积极打造整机、总成和系统、零部件配套到维修、服务的全产业链航空产业。引进开发生产固定翼、旋翼式通用飞机与消费级无人机,大力发展飞机维修、营运等上下游产业链,鼓励企业承接国际航空制造业转包业务。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支持新兴航空消费,促进通用航空市场持续壮大。2020年,航空产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2022年,总产值力争达到260亿元。

4.积极发展高性能工程机械和能矿装备。积极发展大中型、多功能、智能化挖掘机(高速工程车、应急救援装备、工程钻机),以煤炭等行业智能化改造为契机,加快发展安全高效的煤炭绿色开采技术和智能煤炭综采设备,以及矿井提升机、石油钻采工具等能矿装备。

5.培育发展智能装备。发展壮大高档数控轧辊磨床、数控无心磨床;引进优强机器人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本土优质机器人企业,依托电子、冶金、化工、康复医疗、消防等行业需求,培育发展诊断维护、码垛、焊接、装配等工业机器人,大力发展外骨骼机器人、四足爬行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加快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重点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培育形成一批涉及增材制造研发、产业化、应用服务的综合性龙头企业。

(七)基础材料产业。

以有色冶金行业为重点,着力“固源头、拓链条、降成本、补短板、促提升”,强化上下游产业配套衔接,大力发展新材料,积极发展太阳能薄膜制造,强化资源精深加工,加快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全面提高整体竞争实力。到2020年,基础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190亿元。到2022年,基础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300亿元。

1.提升铁铝整体规模实力。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抢抓国家推进钢铁、电解铝生产力布局调整机遇,结合市场需求科学合理确定生产力布局,支持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和企业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产能指标折现共建、增量产能指标配置、产能指标交易等多种方式转入钢铁、电解铝产能指标,有序发展钢铁、电解铝产能,为我省推进钢铁、电解铝产业转型发展、提高氧化铝就地转化率、发展高端优质钢铝金属材料预留适当发展空间。

2.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支持企业加快研发生产新品种,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努力提升钢铁、铝材、钛材、工业硅、锰精深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大力推进超高纯钛及钛合金材料精深加工,研发高端装备用的钛锆合金等型材。重点开发耐热高强韧铝合金系列材料和新型钢铁热浸镀用铝合金材料等。开展中空钢及高铁车轴钢生产工艺和使用性能研究,实施高级中空钢及制品、高速铁路用车轴钢研发及产业化。以高性能金属及合金材料、高分子及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为发展重点领域,加快研发先进熔炼、凝固成型、气相沉积、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强基础研究和体系建设,突破产业化瓶颈。

3.打造科学合理产业链条。围绕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以专业化协作为纽带的大、中、小企业有机结合的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链互补延伸,形成铝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完整产业链,形成锰矿开采—高纯锰盐—(锰锂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锰锂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完整产业链。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建立从生产加工向材料供应、研发设计、物流配送、营销管理、服务推广等环节延伸。

4.攻克固废综合利用难关。集中优势力量做好赤泥、锰渣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工作,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优强企业的科研协作,合力攻克利用赤泥、锰渣等生产墙体材料、微晶玻璃装饰材料、路基材料等综合利用难题。

5.培育发展新能源电池。依托铜仁、贵阳、黔西南3个地区的锂离子电池产业基础和毕节、遵义2个地区的骨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电池和电池原材料,发展薄膜太阳能电池,建设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电池梯次回收绿色利用基地,积极构建电池材料—电池配件—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回收以及检测的完整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体系。到2020年,全省锂离子电池产业产值接近300亿元,到2022年,全省锂离子电池产业产值接近500亿元。

6.推动黄金产业多元化发展。瞄准多元化发展方向,探索以黄金勘探、采选冶、黄金制品加工、黄金化工、黄金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黄金产业发展道路。加强黄金地质勘探,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探矿增储,推进黄金采选冶技术进步,加快原生矿开发利用和氧化矿整合复产力度。有序推进黄金产业链延伸项目,积极发展黄金深加工,重点建设黔西南黄金基地。

7.推进有色金属材料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强化规范管理力度,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合理开发利用铅、锌、镁、锑等有色金属